新闻动态

广州首个入选!这片海变身海洋生物“快乐老家”

发布日期:2025-06-27 19:25    点击次数:130

一条🐟的日常是怎样的?

TA会在海里遇见什么?

2025年6月8日

是第17个“世界海洋日”

和第18个“全国海洋宣传日”

扫描下方H5小游戏的二维码

今天一起化身小鱼儿

来场“海底历险记”

👇👇👇

通过这次海洋之旅

屏幕前的你也能体验到

“鱼生”不易

为了守护这些海洋精灵

近年来广州

持续探索“城海共生”

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模式

其中,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实施的“广州南沙体育馆南侧蕉门水道北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案例”入选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,这是广州市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一项重大荣誉。

蕉门水道位于粤港澳黄金内湾,是珠江入海水道之一,位于咸淡水交汇处,水文条件复杂,水位波动大。受土地开发、港口建设、航运等人为活动影响,该区域面临着三大生态问题:

植被杂乱,生境脆弱,生态功能差;

荒滩裸土,岸线退化,防灾减灾能力弱;

驳岸硬质边界致使亲水空间不足。

蕉门水道北岸改造前航拍

蕉门水道北岸改造后航拍

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,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开展荒滩硬质场地生态化改造、红树林营造、湿地植物种植等措施,营造红树林约2.5公顷,修复滨海湿地约4公顷,探索出生态功能提升与滨海景观带打造耦合的“城海共生”的生态修复新模式,助力打造人与红树林和谐共生的绿美景观。

蕉门水道北岸改造前人视状况

蕉门水道北岸改造后人视状况

塑造本地乡土红树为主的

立体生态海岸带

顺应岸上部分、潮上带、潮间带、潮下带四个断面潮位分段,依次种植园林景观植物、伴生种、半红树、红树,构建起有层次感、立体感的生态海岸带。

改造前潮位带

蕉门水道北岸修复前航拍图

蕉门水道北岸修复后航拍图

打造河海交汇区红树

与景观植物共生特有景观

高潮带大面积种植粉色、紫色系低矮草本,如厚藤、粉黛乱子草、紫花翠芦莉等;中潮带主要种植白色系灌木,如榄李、秋茄等;低潮带补植低矮的绿色湿生及水生植物,红树植物与景观植物相互衬托,形成了生态与景观耦合的现代化示范单元。

坦尾桥段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前航拍图

坦尾桥段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后航拍图

营造多元鸟类栖息

觅食生境和迁飞通道

通过降低驳岸坡度,营造开阔的浅滩,栽植桐花树、榄李等植物为底栖生物培养食源,在泥潭外围区域插入若干生态木桩,供鸟类栖息、觅食,为水鸟营造了能“放下警惕”的安全静谧的栖息场所。

红树林多元生境

改造后的候鸟食堂

建成后场地内观察到的鹭、蟹、鱼类动物

每年4月至9月,簕杜鹃、狼尾草等达到最佳观赏效果,为都市生活营造自然、舒适的“松弛感”。每年9月到11月,盛放的粉黛草海与绿植、蓝天、碧海形成色彩对比且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特色植物景观,为广州城市生态名片增添了一抹浪漫的粉色,吸引大量游客。

市民在粉黛乱子草海中嬉戏游玩

下一步

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

将以此为契机

持续探索“城海共生”

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模式

构建陆海统筹、山海联动的

海洋空间开发新格局

助力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

让蓝色海湾更加美丽、更加充满生机!

来源: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